ETF规模持续高涨之下,中小公募的生存困境越发显著。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ETF规模增长率超过70%,为近五年之最。截至11月22日,全市场有52家公募布局了股票ETF,前7家公募的股票ETF合计规模就占去了75.52%的市场份额,另外30家公募的股票ETF规模占比,却不足2%。
对这些公司来说,目前处于一个“进退两难”困境中。券商中国记者发现,这些公司不乏远见,早早就已进入ETF市场。但在降费等因素影响下,这些公司无论是发行规模还是存量规模运作,都难以与头部公募抗衡,ETF上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窄。如果说国内基金的被动化投资是大蓝海,这些中小公募的差异化路径在哪里?特别是在“行业主题”策略效果被证明不如人意之后。
尾部公募股票ETF规模占比不足2%
存量规模和增量规模,是衡量中小公募ETF市场格局的两大维度。
存量规模方面,根据wind统计,截至11月22日,全市场2.9万亿元的股票型ETF分布于52家公募机构中,其中有7家公募的保有规模超过千亿元,合计规模2.19万亿元,占比达到75.52%。另外,有30家公募旗下股票ETF规模不足100亿元,合计规模453.25亿元,占比不足2%。30家公司中,有20家规模不足10亿元,包括方正富邦基金(9.43亿元)、银河基金(3.60亿元)、弘毅远方基金(2.77亿元)、民生加银基金(1.66亿元)、兴业基金(1.63亿元)、国联基金(1.57亿元)。
增量规模方面,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截至11月22日下半年以来一共有过26家基金公司发行141只ETF相关基金(包括ETF和ETF联接基金,不同份额分开统计,下同)。26家基金公司中绝大部分为头部公募,但也有部分中小公募身影闪现其中。
其中,永赢基金在下半年发行过沪深300ETF,截至目前规模大约为13.42亿元,较成立规模6.25亿元增长逾100%。银河基金发行过一只上证国有企业红利ETF,成立规模5.62亿元,成立后规模有所下滑,目前约为3.66亿元。
此外,下半年新华基金也发行过一只中证红利低波动ETF,成立规模4.26亿元,目前规模已不足1亿元。下半年以来,东财基金发行过三只ETF,分别是沪深300ETF、中证500ETF、上证50ETF,跟踪的均为主流热门指数。融通基金发行过一只中证诚通央企科技创新ETF,但截至目前规模已从成立时的17.85亿元下降到了4.03亿元。
实际上,多数中小公募旗下的股票ETF已是数年前发行的旧产品,他们在2023年以来的这轮ETF大发展中并没发行过股票ETF。比如,兴业基金旗下的沪深300ETF和中证500ETF均成立于2020年。方正富邦基金旗下5只ETF,成立于2018年至2021年间,分别为深证100ETF、中证500ETF、沪深300ETF、中证沪港深人工智能50ETF、中证科创创业50ETF。国联基金旗下三只ETF均成立于2019年11月之前。
陷入“进退两难”困境
根据华泰证券研报数据,截至今年10月末,过去5年ETF市场规模从2019年底的7457亿元增长至2024年10月底的3.53万亿元,年度增长率分别为45.90%、30.51%、14.24%、26.86%、71.55%。结合上述数据来看,近年来的ETF大发展,不仅意味着头部公募优势在持续稳固,更是意味着为数量众多的中小公募的ETF发展空间越来越窄。
“不少中小公募基金很早就进入ETF市场了,他们当然知道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市场。”一位公募行业分析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ETF对公司的禀赋有着很高的要求,开发系统的成本自不必说,在头部大规模ETF降费之后,中小公募的ETF业务要实现盈利就需要更多时间。对这些公司来说,目前处于一个“进退两难”困境中。他们早早就布局了ETF,但如果持续跟进与头部公募竞争,无论是发行规模还是成立之后的存量规模运作,都难以抗衡。
业内认为,在华夏、易方达等多家头部公募发起ETF降费后,中小公募的ETF发展更是难以为继,最终可能会逐步退出ETF市场。公开信息显示,从11月20日起,易方达、华夏、嘉实、南方、华安、华泰柏瑞等公募旗下的大型宽基ETF,管理费率统一下调至0.15%,托管费率下调至0.05%。一家头部公募内部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说道,他所在公司的一只大规模ETF管理费率从0.5%下调至0.15%,该只ETF的管理费下降幅度超过10亿元。“对我们这种大公司况且如此,如果是小公司如何顶得住?”
华创证券金融业研究主管、首席分析师徐康表示,降低费率可能导致产品盈亏平衡点的管理规模有所抬升,但对规模增长的积极贡献未必立即显现。因此,具有成本优势的头部基金公司,可能在长期价格竞争中占据优势。
有效的“差异化”策略在哪里?
面对这一生存困境,中小公募已在谋求突围策略,但这并不容易的。从券商中国记者长期跟踪观察来看,即便是一些大中型公募,虽然已有一定的ETF规模,但依然在“不进则退”的竞争环境中苦苦挣扎。
华南一家资深基金产品研究人士表示,某种程度上,ETF基本不存在所谓的“差异化”策略,因为ETF是一种高度雷同的产品。投资机制、费率、跟踪指数类型、指数跟踪误差等方面基本已趋于一致。头部公募之所以更胜一筹,是他们在渠道、营销等方面有大的投入。中小公募如果想继续留在ETF市场里,应该将思路从当下放眼到未来,如果能在投资策略上做些变化,有可能会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但这大概率是“缝隙”空间,而不是大空间。
从境内ETF情况来看,近年来基金公司一个重要的“差异化”举动,是将产品重侧重点从宽基转到行业主题上来,这方面较为明显的鹏华基金。下半年以来,鹏华基金一共发行过18只ETF相关基金,其中不乏科创板新能源ETF,以及光伏产业、粮食产业、有色金属等主题ETF联接基金。截至目前,鹏华基金旗下的行业主题ETF覆盖到半导体新芯片、石油天然气、疫苗生物科技、酒、中药、国防、畜牧养殖等方面。但这种策略的效果尚需进一步提升,截至目前鹏华基金的股票ETF规模约为474.01亿元,排名第十三位。在鹏华基金前面的,除华夏、易方达等宽基ETF大厂外,还有华宝基金等公募。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A股行情长期处于板块轮动中,在波动加剧情况下,主题指数本身就意味着“赛道”风格化,近几年来亏多赚少;二是主题指数的市场容量有限,新指数推出后各家公募迅速发行主题ETF,“差异化”策略很快就演变成粗暴的营销大比拼。
券商中国记者发现,此前想通过这种策略突围的个别公募,目前已进入一个“无为”状态。根据wind统计,建信基金旗下的农牧、新能源车电池、新材料、创新药等主题ETF,均成立于2022年7月之前,此后再无新的股票ETF成立。截至11月22日,建信基金旗下股票型ETF规模为23.14亿元,全市场排名第二十九位。而从整体公募规模来看,建信基金的体量约为9143.55亿元,全市场排名第十。
新的策略借鉴来自海外经验。根据晨星中国观察,过去十年里,海外指数基金发展朝着主动管理方向演进:从曾经获取市场平均收益,到现在的战胜市场。除了根据股票市值大小选股并决定仓位的市值加权指数外,还出现了等权重加权、策略加权等编制方法。其中,策略加权也被称为“聪明贝塔”(Smart Beta),其编制理念在于找到可以取得比市值加权更好投资结果的规则来进行选股、加权编制指数,以获取超额回报。
华为Mate70系列新品发布,半导体材料ETF(562590)回调现机遇,机构:看好产品拉动四季度智能手机市场和相关供应链
广发基金ETF舍不得降费:百亿规模广发沪深300ETF(510360)管理费率0.5%,若降至0.15%每年收入减少3675万元
尾盘突发跳水,国防军工ETF(512810)缩量收跌0.82%!中船系尽墨,卫星互联网、低空经济局部活跃
规模92亿的鹏华基金酒ETF佣金费率万分之8.66,是市场平均水平的3.3倍,75%的分仓都给了大股东国信证券
基民懵了!9月抄底科创50ETF的资金快跑光了!别慌,主力机构转移到这里了
下一波攻势汹涌澎湃?A+H股AI应用同时爆发!港股互联网ETF(513770)拉涨2.12%,大数据产业ETF劲升1.89%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